会议时间2022年10月29日 09:00
会议地点成都
会议状态 已结束
10月29日上午,ICG-17“时空组学与疾病”专场已成功在成都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吸引了超过2万名海内外院士专家和组学领域的顶尖科研学者参会。报告嘉宾在大会期间共同研讨时空组学技术在疾病领域的发展及应用趋势,分享空间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在医学与健康领域取得的前沿成果及应用案例。
此外,大会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空病理主任科学家吴靓共同担任本次专场会议的主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ICG-17“时空组学与疾病”专场的精彩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焕明在致辞中表示,时空组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去解决、探究生物学的核心关键问题,尤其是在生命发育领域。该技术可从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及个体化水平等多维度揭示生命奥秘,推动未来组学研究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他希望此次的“时空组学与疾病”专场,能够促进时空组学技术在疾病领域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进一步造福人类生命健康;同时希望在未来的ICG大会上,能更多地展示时空组学的技术和成果。
卞修武院士以《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互作》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癌症干细胞及其异质性,分析了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提出了“肿瘤诊疗单元”这一新概念,结合肿瘤干细胞的可塑性、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以综合病理诊断和精准治疗。该诊断策略可被用于区分不同的免疫治疗反应和预后不同的患者群体。最后,卞院士阐释了空间分辨多组学在癌症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期待并认为多重跨尺度信息能够助力于未来疾病的精确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以《肝癌的精准治疗探索》为题进行报告。据统计,全球约有50%的肝细胞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长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周俭教授探讨并分享了提高肝细胞癌生存率的临床方法,强调了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并介绍了肝细胞癌精准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应用空间多组学研究肝癌分子分型和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将更有利于针对肝细胞癌患者的精准治疗,干预并延长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吴鹏,以《空间转录组结合单细胞组学联合探究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时空异质性》为题,详细介绍了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大视场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结合单细胞核RNA测序技术,对宫颈鳞癌的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成果。目前,原发性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预后良好,但与晚期宫颈癌相关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并不理想,治疗有效性仍具有挑战性。吴主任及其团队绘制了全面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免疫细胞图谱,增强了我们对宫颈鳞状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的认识,这为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系名誉主任汪道文报告主题为《心肌病的精准医疗之路》,分享了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剪接位点变体分类(MLCsplice)方法。同时汪主任及团队也在利用时空组学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汉杰以《人类免疫发育的时空表征》为题,分享了有关人类巨噬细胞异质性及其发育动态的研究成果。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在发育和疾病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利用空间分辨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李研究员及其团队取得的最新研究结果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胚胎发生过程中巨噬细胞发育的时空表征信息,为人类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和发育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地图。
在大会上,主持人吴靓博士介绍了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GG)期刊,拟于2023年上半年出版时空组学专刊(Special Issue on SpatioTemporal Omics)的征稿事宜。征稿内容涵盖与时空组学相关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数据分析和技术创新论文(resources& method article)、综述论文(review article)等,诚邀广大科研工作者赐稿。
以上为ICG-17“时空组学与疾病”专场精彩报告。欲进一步了解华大时空技术及工具的最新进展,以及新品体验计划相关细则,欢迎关注后续报道。